行业热点

配药注射器有效使用时间的研究

浏览次数:3241   发布日期:2012-11-20

张晓霞, 闫 丽, 张 梅

(武警四川总队乐山医院, 四川乐山614000)

摘自《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摘要: 目的 确定注射器启封后的有效使用时间。方法 对12 个科室的120 具注射器在启封后配制非抗生素药液与抗生素药液过程中每隔1 h 采样培养做微生物学鉴定。结果 启封后配制非抗生素药液,4 h 内无细菌生长,7 h 内样本合格率达88181 %;配制抗生素药液,5 h 内无细菌生长,7 h 内样本合格率达93133 %。结论 配药注射器使用有效时间定为4 h。

关键词: 注射器; 使用; 有效时间

中图分类号: R472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24529 (2003) 1020941202 

对我院12 个科室的120 具注射器在启封后配制药液的过程中每隔1 h 采样做了微生物学监测的实验研究:旨在发现与探讨注射器启封后的使用有效时间,为有关部门制定统一标准提供实验依据,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采用中国双颌集团生产25ml 注射器和供应室高压消毒玻璃注射器。

1.2  方法 所选的12 个临床科室在相同条件的治疗室下配制药液(治疗室空气培养细菌数≤500CFU/ m3) [1 ] ,其中,12 个科室启封后配制非抗生素药液为实验1 组,12 个科室启封后配制抗生素类药液为实验2 组,时间从启封时算起,注射器配完药后放入无菌容器内,实验1 组和实验2 组在启封后1 、2 、3 、4 、5 、6 、7h 分别采样。

1.3  采样 将实验1 组和2 组的注射器在启封后不同的7 个时间段,在无菌技术操作条件下,分别抽取现启封无菌生理盐水015ml 注入无菌肉汤培养基中,培养48h ,观察其结果。

2  结 果

2.1  检测实验结果 12 个科室的两组实验共120具注射器启封后分别在7 个时间段采样。其合格率见表1 。

实验1 组在启封后配制非抗生素药液共采样420 份(玻璃注射器有210 份,一次性注射器有210份) ,其中347 份合格,73 份受污染(玻璃注射器有48 份,一次性注射器有25 份) ,合格率为82162 %。启封4 h 内无细菌生长,合格率为100 %。实验2 组在启封后配制抗生素药液共采样420 份(玻璃注射器有210 份,一次性注射器有210 份) ,405 份合格,15 份受污染(玻璃注射器有9 具,一次性注射器有6具) ,合格率为96143 % ,启封5 h 内无细菌生长,合格率100 %。

2.2  微生物分类 实验1 组对73 份细菌生长的样本作进一步分类,检出10 种细菌65 株,其中,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3 株,占4162 % ,条件致病菌7种54 株占83108 % ,实验2 组对15 份细菌生长的样本作进一步分类,提出5 种细菌共11 株,条件致病菌共3 种9 株,占81182 % ,无致病菌(表2) 。

3  讨 论

3.1  注射器 从表1 显示,注射器启封后细菌污染的程度与启封时间成正比,启封时间越长,细菌污染程度越重。注射器是各大中小医疗单位最常用、最普及的一种治疗器具,按无菌技术操作原则要求,侵入性治疗的注射器应该现用现启封。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中只要求无菌包在开包后24h 后仍未用者重新灭菌,铺无菌盘法有效时限≤4h[2 ] 。

《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第四版和《基础护理学》只强调一次性注射器采购、验收、保管、存放和回收以及非一次性注射器消毒灭菌和存放,而对启封后的注射器有效使用时间未作任何明确规定或说明。注射器使用期间也没有质量监测。注射器具被污染,势必造成药液的污染[3 ,4 ] 。因此,我们对临床科室的注射器通过两组实验7 个时间段进行840 份细菌学培养,发现配制非抗生素药液的注射器启封后有效使用时间为4 h ,配制抗生素药液的注射器启封后有效使用时间为5 h ,超过此时间会导致细菌污染。

3.2  注射器污染易致医院感染 从检出微生物的分类看,实验1 组随着启封后使用时间延长,不仅存在着7 种条件致病菌,而且还产生了金黄色葡萄球菌,这是一种医院最常见致病菌,实验2 组也检测出了3 种条件致病菌。静脉通道是微生物侵入的主要途径之一[5 ,6 ] ,患者在住院期间免疫力低下,如这些细菌通过注射器输入血液运送到全身各处,这必然会导致严重医院感染。

3.3  配制药液注射器必须4 h 更换1 次 根据实验结果,无论是配制非抗生素药液的注射器还是配制抗生素的注射器,为了避免医源性交叉感染,使用有效存放时间均< 4 h ,也就是说,配制药液注射器必须4 h 更换1 次。我们在做实验同时,还调查了多所基层医院,仍然存在启封后注射器在配制药液过程中使用时间长达一天甚至一昼夜,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医护人员高度重视,希望医护人员不断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学习,完善环节质量控制,提高执行无菌操作的自觉性,防止院内交叉感染所造成不良后果。

医药4-1.jpg

参考文献:

[1]  徐秀华. 临床医院感染学[M] .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647.

[2]  陈维英. 基础护学[ M] .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174275.

[3]  杨蓓. 引起输液反应的因素[J ] .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8 ,8(1) :61.

[4]  于凤云,薛秀芹. 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的管理[J ] .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 ,12 (6) :455.

[5]  翁心华. 现代感染病学[ M] . 上海: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1199421995.

[6]  马红秋,刘杰,王中新,等.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玻璃注射器内毒素检测[J ] .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 ,12 (3) :203-204.

会员注册登录

   如果您已经是我们的会员,请登录    如果您还不是我们的会员,请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
  • 用户名
  • 密 码
  • 验证码 验证码:


·注册须知

如果您有疑问
请咨询
0531-85068566
  • 用 户 名 *
  • 密  码 *
  • 确认密码 *
  • 姓  名 *
  • 电子邮箱 *
  • 手机号码 *
  • 公司名称 *
  • 部门职务 *
  • 地  址 *
  • 邮  编  
  • 办公电话 *
  • 公司传真  
  • 公司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