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业整合生死劫
来源:《太阳能发电》杂志
对于国内光伏制造企业来说,现阶段显然已到了一个最危险的时候。
继美国对中国输美光伏产品作出“双反”初裁后,欧洲企业也向欧盟提出了类似的调查申请。
虽然结局尚难预料,但很明显的是,以出口为主的中国光伏制造企业正面临越来越恶化的国际市场环境。
在遭遇亏损、经营困难之际,欧美企业一般选择破产重组。虽然中国光伏企业的经营处境未必就比国外同行好多少,但国内企业似乎更宁愿苦苦支撑。
最近围绕业内一线企业赛维LDK及尚德电力的诸多争议清楚地表明,中国光伏企业尤其是一线企业面对的竞争,既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时也掺杂了其所能调动的包括地方政府在内的各种资源的考量,可谓是“综合实力”的比拼。
对于当下的国内光伏业而言,尽管面对的并非全部都是坏消息,比如新近下发的国务院新兴产业规划将2015年国内光伏装机规模提高到了21吉瓦等。但综合来看,国内光伏业要想摆脱目前的困局,大刀阔斧地进行行业整合是必然出路之一,尤其是一线企业之间的整合,或许才有可能改变目前以“价格战”为主的市场竞争格局。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此前在江苏调研时也表示,对于光伏行业面临的产能过剩,应该通过行业整合以及兼并重组来解决。
价格战的“囚徒之困”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继美国对中国光伏输美产品作出“双反”初裁后,欧盟也欲步其后尘。
7月26日,以SolarWorld为首的欧洲行业联盟EUProSun确认,已向欧盟委员会提交申诉,要求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欧盟委员会将在未来45天内决定是否立案调查。
如果该反倾销调查申请被受理,对于中国光伏企业而言,不啻于灭顶之灾。
在相隔如此短的时间内,连续遭到国外同行的反倾销申诉,也进一步暴露了光伏业“价格战”面临的困局——尽管“价格战”可能没有最终的赢家,但“不打者”将直接出局,国内光伏制造业正面临着典型的“囚徒困境”。
国际环境的持续恶化,预示着“价格战”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边缘,或许唯有加速行业整合、改变目前的市场竞争格局,才是出路。
而来自决策层的表态,也表达了类似的期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在江苏调研时,就明确表示,对于光伏行业面临的产能过剩,应该通过行业整合以及兼并重组来解决。
欧盟受理可能性较大
今年5月份,美国商务部公布了对中国输美光伏产品的“反倾销”调查结果,税率在31.14%至249.96%之间。而再综合此前公布的2.9%至4.73%的“反补贴”税,中国光伏产品被征收的“双反”税率合计将在34.04%至254.69%之间。
在美国此次反倾销结果公布之后,就有众多业内人士开始担忧,欧盟会否步其后尘?
不幸的是,一语成谶。
据国外媒体报道,7月26日,以SolarWorld为首的欧洲行业联盟EUProSun已确认向欧盟委员会提交申诉,要求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
根据相关规定,欧盟须在45天内作出决定是否接受这起反倾销调查申请,而如果反对这项申请的欧盟企业多于支持企业的话,欧盟则可以拒绝开展调查。
此外,欧盟还规定,需要至少得到25%同行业企业的支持,才能受理反倾销调查申请;反之,欧盟可在15个月内完成反倾销调查工作,并制定相应裁决措施。
对于此次反倾销申诉,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回应称,欧盟如果对中国的光伏产品设限,将不利于欧盟光伏产业的上下游总体发展,不利于欧盟低碳战略的推进,也不利于双方太阳能电池企业的合作,弄不好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长城证券则认为,与美国反倾销调查仅关注倾销行为对具体行业的影响不同,欧盟在反倾销调查中将考虑反倾销对行业外的影响,比如反倾销是否有悖于公共利益。因此,欧盟行业上下游企业和消费者对反倾销的影响比美国更大。
长城证券还表示,欧盟委员会接受诉讼展开调查的可能性很大,而“公共利益”将是本次调查的关键点。
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欧盟在全球太阳能发电装机总量中占到了74%,是全球最大的光伏消费市场。当年,中国出口海外的光伏产品价值358亿美元,其中欧盟占据六成。如若欧盟启动此次反倾销调查,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不言而喻。
“价格战”之困
抛开欧盟反倾销申诉的结果不谈,国内光伏企业连续遭遇国外同行发起的反倾销申诉,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也暴露了当前市场竞争格局下国内光伏制造业的困局。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近日在接受中国政府网在线访谈时表示,由于国内太阳能光伏发电产品非常依赖于出口,因此出口市场不好对行业将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刘澄认为,在中国目前这种以出口导向为主的产业格局下,一旦遭遇欧美国家对光伏产品需求大幅下降的情形,国内光伏企业与当地生产商的矛盾将不可避免会加剧,尤其是中国光伏产能的严重过剩,更加剧了这种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往往只能被迫降价以求自保,从而加剧了本已存在的贸易纠纷。”刘澄表示。
事实可能也正是如此。对于中国几家大的组件制造企业而言,尽管产能可能存在着些许差异,但在对市场的控制方面,却并没有哪一家存在着压倒性的优势。
分析人士认为,从国内光伏制造业的市场现状来看,尽管行业前几位主流制造企业的产能以及出货量占据绝大部分,但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并未形成寡头垄断局面。正是因此,市场竞争也就非常激烈,也注定了当市场需求下降的时候,选择价格战仍然是最有效的方式。可从现实情况来看,价格战已经明显遭遇了阻碍,也到了该反思的时候了。
从部分企业发布的一季度报告来看,尽管价格战确实使得一些企业维持了相应整合“势在必行”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光伏行业之所以“价格战”盛行,最主要的原因是产能过剩。
尚德电力董事长施正荣认为,光伏产业从“一片蓝海”到“一哄而上”,最终导致目前产品价格大跌、企业利润下滑甚至关门的情况。
“本来,尚德卖出的光伏板是一块钱,但是一些企业却要硬卖7毛钱,对方即使不买它的产品,也会逼着我降价。大企业要承担研发、品牌宣传以及更多的社会责任,成本与小企业不可同日而语,但没办法,只能降。”施正荣说。
文章地址:http://service.labthink.cn/cn/month-info-12081761.html
版权所有 Labthink兰光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转载请注明出处